花崗巖作為重要的建筑與裝飾材料,其內部缺陷(如微裂紋、孔隙)和熱應力分布直接影響構件的耐久性與安全性。熱紅外成像檢測技術因其非接觸、快速成像的特點,成為花崗巖構件無損檢測的重要手段;結合熱應力分布分析,可進一步揭示缺陷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機制。
?一、熱紅外成像檢測的技術原理與優勢
熱紅外成像通過捕捉花崗巖表面輻射的紅外能量,將其轉換為溫度分布圖像,間接反映內部熱物理特性。當構件內部存在缺陷(如裂紋、空洞)時,缺陷區域的熱傳導效率與周圍基體不同,在溫度場中表現為異常溫升或溫降區域。例如,裂紋會阻斷熱流,形成低溫帶;而高孔隙率區域因熱容差異可能呈現高溫異常。
與傳統檢測方法(如超聲波、X射線)相比,熱紅外成像具有以下優勢:
?1.快速大面積掃描:單次成像可覆蓋數平方米區域,適合大尺寸
花崗巖構件的快速篩查;
?2.非接觸無損:無需物理接觸或耦合劑,避免對構件造成二次損傷;
?3.實時動態監測:可捕捉溫度變化過程,識別潛在的熱致缺陷。
?二、熱應力分布分析的理論框架
花崗巖構件在環境溫度變化或外部載荷作用下,因熱膨脹系數不均或內部缺陷約束,會產生熱應力。其分布規律可通過熱彈性力學理論描述:
?1.熱膨脹失配:當花崗巖內部存在礦物相變(如長石與石英的膨脹系數差異)或局部缺陷時,溫度變化會導致非均勻膨脹,產生拉應力或壓應力集中;
?2.缺陷約束效應:裂紋或孔隙周圍因應力無法釋放,易形成高應力區,加速裂紋擴展。
3.數值模擬(如有限元分析)可定量預測熱應力分布。例如,在周期性溫差(如晝夜溫差>20℃)下,含垂直裂紋的花崗巖板表面最大拉應力可達15 MPa,超過花崗巖的抗拉強度(通常<10 MPa),導致裂紋進一步擴展。
?三、檢測與分析的工程應用案例
在某古建筑花崗巖柱修復項目中,熱紅外成像發現柱體中部存在環狀低溫帶,經鉆孔驗證為內部水平裂紋。進一步的熱應力模擬表明,夏季高溫時裂紋拉應力達12 MPa,需采用環氧樹脂灌注修復。修復后復測顯示,溫度場均勻性顯著提升,熱應力降低至安全閾值內(<5 MPa)。

?四、未來發展方向
?1.多模態融合檢測:結合熱紅外與超聲波技術,提升缺陷深度與尺寸的定量精度;
?2.智能診斷算法:開發基于深度學習的溫度場-應力場關聯模型,實現缺陷自動分類與風險評估;
?3.動態監測系統:集成紅外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大型花崗巖構件的熱力狀態。
熱紅外成像檢測與熱應力分布分析為花崗巖構件的健康監測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術路徑。通過無損識別內部缺陷并量化熱應力風險,可顯著延長構件使用壽命,為古建筑保護、重大工程安全評估提供科學支撐。